從上述分析可知,無論從資料安全、運算效能還是成本角度,未來 GPU 的需求只會愈來愈高。對於希望使用 DeepSeek 進行 AI 運算的企業或個人而言,選擇自家部署既能全程掌控資料安全,又能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配置硬體。而不同規模模型所需的 GPU 配置,從入門級的 RTX 4060,到高階的 RTX 4090,再到頂級的 A100,都有其合理的價格與效能參考,讓用戶根據實際應用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另外,不同使用情境下(如最新事件回應、模型更新需求等)的軟體功能也有所不同。雲端 DeepSeek R1 可以透過網路搜索及自動更新來補足最新資訊;而自家部署則需用戶自行設計相關機制,才能達到同樣的更新效果。這就像高鐵與公車的選擇一樣——GPU VRAM 就像高速的高鐵,若容量不足,系統會自動降級使用速度較慢但容量充足的 CPU DRAM,以保證運算不中斷;但要跑 AI 運算,還是得靠全民老爸黃仁勳推出的 RTX GPU,因為相容性高、效率也更優。
總結來說,面對 DeepSeek 及大型語言模型應用的日益普及,GPU 的需求必將水漲船高。從雲端服務到自家部署,每種方案皆有其優缺點與適用範圍,關鍵在於根據自身需求與安全考量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希望這些觀點與推估數據能給大家在 AI 運算部署上提供參考,共同探討如何在這個 AI 時代中找到最佳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