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中哥 + AI 協助彙整。 【本文約有2,416字】

讓RAG行銷客服品質可控、回應速度快3倍、軟硬體成本👉僅15分之1的技術突破

前言:讓 RAG 系統又快又穩,是企業級 AI 的關鍵挑戰

原本 RAG 系統速度慢、生成不穩定、輸出內容不可控,這些問題在企業應用中經常造成等待時間過長與內容品質不一致的困擾。

為了讓系統在效能、品質與成本之間取得最佳平衡,我們展開了一系列實驗,最終成功實現「三倍速推理 × 可控高品質生成 × 成本降低 15 分之一」的技術突破。

一、什麼是 RAG?一般常見用途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是一種讓大型語言模型(LLM)能「帶資料說話」的架構。
簡單來說,它會在回答問題前,先從資料庫或知識庫中檢索相關內容,再由模型生成最合適的答案。

一般常見用途包括:

  • 📚 企業內部知識問答系統(客服、技術支援)

  • 🧠 教育與學習輔助平台(自動出題、智能教學)

  • 📑 文件摘要與報告生成

  • ⚙️ 研發與維運支援(自動讀懂 API 文件、系統紀錄)

這些應用的共同特點是:以現有資料為基礎,讓 AI 回答更準、更可信。

二、我們的 RAG 應用:專注行銷場域的「智慧問答層」

我們的 RAG 系統特別用於 行銷應用(Marketing RAG)
在既有的傳統網頁資料庫基礎上,我們再疊加一層「RAG 問答系統」,形成新一代的可控行銷 AI 平台。

這樣的架構具備以下優勢:

  • 📱 適合手機與行動裝置使用:支援即時語音或口語化問答。

  • 💬 更自然的互動方式:讓使用者以口語方式詢問商品、服務或活動資訊。

  • 🧩 可控回覆品質:所有回答都來自既有資料庫, AI 僅負責組合與潤飾。

  • ⚙️ 可控效率與資源使用:可根據流量自動調整運算負載。

  • 💰 可控軟硬體成本:透過 Q5 量化與在地部署架構,成本僅為市面方案的 1/15

對中小企業來說,這是一種 高效、低成本、可維護 的 AI 行銷解決方案,
能以實惠的方式導入「智慧客服 × 行銷自動化 × 知識即服務」三合一的功能。

三、Q5 量化模型的加速效能突破

我們採用了 Q5 量化模型(Quantization 5-bit),成功將 RAG 系統的推理速度從約 10 多 tokens/sec 提升至 35 tokens/sec,效能提升約三倍。

在測試過程中:

  • Q8 → Q4:發現 Q4 的語意理解不足,輸出品質明顯下降。

  • Q5:在速度與理解力之間達到理想平衡,輸出準確率維持在 100% 可接受範圍

這項改進的最大優點是:

  • 大幅減少記憶體使用量。

  • 加速推理過程。

  • 保持與 Q8 幾乎相同的輸出品質。

換言之,RAG 系統的運算效率提升三倍,但品質毫不妥協。

四、運用 Cursor IDE Agent 模式 + GPT-5 現今最強 LLM 應用

我們同時利用 Cursor IDE 的 Agent 模式 搭配 GPT-5(現今最強 LLM),實現了內容的可控生成。

在這個階段,我們將 約 1000 條成功案例(含標題與參考網址) 整理為資料集,
讓系統能根據指令自動生成「問答組(Q→A)」並分類成 可控的 Package(貨櫃)

每個「貨櫃」包含 1 至 6 個具體實例,內容包含:

  • 實際成效數據。

  • 對應參考來源。

  • 提升檢索命中率的關鍵問句。

與以往不同的是:

  • 過去的 RAG 系統多屬「隨機生成」,輸出不可控。

  • 新架構採「可控組合式輸出」,答案預先定義,模型僅負責組合與排序,不再重造內容。

  • 這樣的設計能確保輸出內容可預期、可驗證,完全符合企業對「高一致性、高可控性」的需求。

五、運算與驗證成果

GPT-5 在此次實驗中執行了 約三天多(近四天),成功生成 600 多條案例

每個貨櫃需同時完成:

  • 分類、資料比對、細節抽取(如對象、成果、效益)。

  • 將正確網址與關聯資訊寫入指定欄位。

整體運算過程中:

  • 模型吞吐量接近上限(約 98%)。

  • 單次運算最長耗時可達 4 小時

  • 正在進行後續驗證,確保分類與檢索範圍的準確性。

六、整體效益與成本成果

在 作者 家中的測試環境中,系統最高可達 50 tokens/sec
相較以往,整體效益如下:

  • 速度提升 3 倍。

  • 🎯 內容輸出可控。

  • 🧠 品質穩定不降。

  • 🌐 涵蓋範圍與系統穩定度顯著提升。

  • 💰 成本降至市面方案的 1/15。

透過 Q5 量化與本地運算架構,我們以極低的硬體與運行成本,達到商業級別的回覆品質與推理速度,
真正實現了企業追求的「降本增效(Reduce Cost, Boost Efficiency)」。

七、故事一|內部 RAG:高單價產品 × 高階主管時間極貴的場景

阿明所銷售的,是平均單價高達 $60,000 TWD 的高階設備。客戶詢問常涉及複雜的技術規格與合約條款,非一般客服能處理,每封詢問都需由資深主管親自回覆。

主管人力成本為 $3,000/小時($50/分鐘),每封詢問平均耗時 10~20 分鐘,等於每件人工成本高達 $500~$1,000。以每月處理 100 件詢問來看,單是回覆就需投入 $50,000~$100,000 / 月

導入 RAG 系統 後,AI 可從產品手冊、合約與 FAQ 中萃取重點並生成草稿,主管僅需 2 分鐘快速審核定稿,每件成本降至 $100。相較之下,每件可省 $400~$900,每月節省 $40,000~$90,000年省達 $480,000~$1,080,000 TWD

若流程更順暢(只需 1.2 分鐘 完成),單件可省下 $440~$940,年化節省更上看 $1,128,000 TWD

更關鍵的是,這些省下來的主管時間可釋放至高價客戶談判與策略工作。只要因此多成交一筆 $60,000 新單,就能回本整體投資,並帶來後續倍數收益。

八、故事二|外部 RAG:網站即時解答 × 留住高價潛在客戶

小美同樣銷售單價 $60,000 TWD 的設備。過去 28 天,她的 YouTube 頻道帶來約 23,000 次觀看311 小時觀看時數,每日平均約 821 次觀看

假設轉換漏斗如下:

  • 影片 → 官網點擊 CTR:0.8%

  • 訪客 → 詢問率:8%

推估 28 天約有 16 位潛在詢問者。但由於回覆需等上班時間,約有 30% 潛在客戶在等待中流失

導入 RAG 系統後,網站對話框能在 5 秒內從產品文件與 FAQ 回覆準確答案,流失率降至 10%,等於多保留 20% 詢問機會(+3.2 位),提升幅度達 +29%

若轉單率同步從 20% 提升至 24%,有效詢問者每 28 天可帶來 約 3.5 筆訂單(原為 2.2 筆),增加 1.3 單 × $60,000 = 約 $78,000 TWD 營收。

換算年收益,即可達 $1,014,000 TWD
即使僅達成一半效果,年增收也仍有 $500,000 TWD 等級遠高於 RAG 系統本身的建置與維運成本

九、一句話收斂(給老闆看的重點)

內部 RAG:
在每月 100 件、高階主管 $3,000/時 的情境下,RAG 可年省 $480,000~$1,080,000 的高價工時,釋放管理層專注於高價成交,幾次訂單就可攤平投資,後續持續放大收益。

外部 RAG:
以現有流量推估,RAG 每年可帶來 約 $1,000,000 TWD 增收;即使僅實現一半效果,亦具 數十萬級別回報,風險低、報酬高

結語:讓 RAG 系統從「生成」進化為「智慧組合 × 實際收益」

這次的突破不只是速度的提升,而是 AI 系統可控化與成本優化的一大步
透過 Q5 量化技術 + Cursor IDE Agent 模式 + GPT-5(現今最強 LLM)
我們讓 RAG 系統從過去的「生成型輸出」,成功進化為 企業級可控組合式智慧輸出

未來,我們將持續優化分類策略與資料驗證流程,
讓每一個輸出都更快、更準、更節省成本——
讓 AI 不再是昂貴的實驗,而是真正能帶來效益的行銷生產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