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中哥 + AI 協助彙整。 【本文約有1,160字】

AI 不是敵人,是放大能力的捷徑

最近聽了一集超有感的 Podcast,受訪者是 Google 台灣創辦員工之一、也是我非常敬佩的科技人——簡立峰老師。這一集不只是談 AI,而是深入講到了我們每個人、我們的孩子、台灣的未來,要如何應對這場來勢洶洶的 AI 巨變。

這邊記錄下我最深刻的五大反思與啟發,也希望能幫助還在觀望 AI 的朋友,一起找到方向。

🔥 一、不是 AI 取代人類,而是「會用 AI 的人」取代你

「這世界上存在 1% 的超級使用者,他們用 AI 的方式,遠遠超越其他人。」—簡立峰老師

這句話對我來說震撼非常大。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 ChatGPT、Gemini,其實只是入門。真正強的人,是同時使用多個模型交叉比對、整合判斷、甚至讓 AI 互相挑戰彼此結論

我自己測試過,把相同問題丟給 Gemini 與 GPT-4,然後請其中一方分析對方的回答 —— 原來真的能更快看出盲點!這種「會問問題 + 會讓 AI 幫你優化答案」的能力,就是未來職場生存關鍵。

🧠 二、教育不能只教答案,要教「問問題」的能力

老師們請注意!未來的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問 AI 問題!

「我們以前過度強調智育,現在應該重新平衡:AI 是智育的幫手,而人類要強化的是德、體、群、美。」—簡立峰老師

我尤其喜歡他舉例:如果你只是問 AI「玉山多高」,它會直接給你答案,但如果你的問題是「如果我要帶 9 歲小孩第一次登山,從哪裡出發比較安全?」,你就需要 AI 也需要自己的判斷與經驗。

三、台灣的轉機:缺工,反而讓我們更有 AI 應用優勢

我們常說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出生率過低是一場危機。但簡老師卻說這是「台灣成為 AI 人才島的契機」!

因為——

「當你人不夠時,你才會努力把 AI 用得更好。」—簡立峰老師

日本 Lawson 的遠端店員、台積電在南京工廠的遠距管理成功案例,都是最佳例證。AI 並不是要取代人力,而是幫我們撐住那些找不到人的位置。

💡 四、AI 不保證真相,但我們可以保有「判斷力」

簡老師的一句話我超有共鳴:

「未來世界,眼見不為憑,推理才是真相。」

我們無法阻止假訊息或深偽技術(Deepfake)泛濫,但我們可以讓下一代懂得懷疑、懂得查證、懂得比較。

當 AI 替我們快速蒐集資訊,我們就更需要的是思辨力與價值選擇的能力。這也是教育最該調整的方向。

🛡️ 五、AI 模型霸權與在地文化的保衛戰

這是我從沒思考過的面向:我們熟悉的繁體中文,其實沒被 LLM 完整優化。

「你問早餐吃什麼,AI 回你吃漢堡,而不是飯糰或燒餅油條。」—簡立峰老師

聽完真的毛骨悚然。如果我們不使用 AI、不訓練自己的模型、不開放讓本土文化被學習,那麼未來的 AI 世界,就會默默把我們的語言與生活方式排除在外

✅ 我的結語:從「使用者」變成「訓練師」

這一集最震撼我的不是技術細節,而是心態的轉變。

如果 AI 是神奇寶貝,那我們每個人要學的,不是怕它強,而是當好牠的訓練師

你不需要成為AI工程師,但你需要成為善用AI的人。
不然,未來將是別人跟AI一起工作,而你還在原地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