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中哥 + AI 協助彙整。 【本文約有1,908字】

差20公里就沒油!3人、1艇與AI的生死計算 🌊⚖️

精華摘要

ChatGPT算燃料可靠嗎?從「利比亞噴射快艇逃到義大利」案例學會安全用AI(含提示工程與風險評估)

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估算高風險任務(如海上續航/燃料)很容易忽略關鍵變數與突發情況;它適合把「模糊自然語言問題」轉成可計算的框架,但結果必須用專業工具與現場資料交叉驗證,並在提問時加入安全與情境限制。

本文整理了一則在 Reddit 引爆討論的事件:一名男子據稱以 ChatGPT 估油量、駕噴射快艇欲自利比亞前往義大利,最終在離岸約 20 公里沒油獲救,引發「到底能不能用 LLM 做生死級計算」的大辯論。

為什麼「ChatGPT算海上續航油耗」會失真?

直接答案: LLM 不知道船型、海象、風速、負載、拖帶油桶阻力、航線偏差等關鍵參數,理論值很難反映實況。
補充: 即使公式正確,現場變因仍使結果大幅偏移。

ChatGPT vs 專業計算工具:該選誰?

直接答案: LLM 擅長把模糊口語問題轉成可計算框架;專業工具(如 WolframAlpha、專業海事計算機)在精準數值上更可靠,兩者應搭配使用並交叉驗證

「只差20公里」代表AI很準嗎?

直接答案: 在大海上 20 公里就可能致命,不能以「接近」當作可用;應以安全邊界保守餘裕定義可接受誤差。

提示工程要怎麼問,AI才不會誤導或誤用?

直接答案: 直問「逃亡/規劃路線」多半會被 AI 拒絕並轉向合法管道;若把任務去脈絡化成純計算題,反而可能繞過安全限制——這就是高風險場景必須審慎設計提問的原因。

「燃料不夠」一定是AI算錯嗎?

直接答案: 也有說法指出因遭追捕而丟棄備油,屬於外部風險而非純計算誤差;因此需強化事實查核與資訊來源可信度。

autonomy 是「續航力」嗎?

直接答案: 在英文多指「自主/自治」,但在部分語言中可指「續航里程」。這種語義差異若出現在高風險情境,可能讓關鍵參數被誤解。

如何用LLM做「安全版」油耗估算?(步驟)

  1. 先定義場景與限制:聲明僅作教育用途,拒絕非法/危險行為。

  2. 提供完整參數:船型、引擎效率、載重、人數、天候、風浪、洋流、航線、是否拖帶油桶等。

  3. 要求模型顯示推理步驟,並呼叫外部計算器/程式碼,再以專業工具覆核。

  4. 加入安全係數:根據最壞情境預留燃料/距離餘裕。

  5. 最後做交叉驗證:用計算機或 WolframAlpha 複算,必要時請海事專業諮詢。

為什麼LLM理解力強但仍需驗證?

LLM 擅長把口語問題轉為計算框架,但精準度受限於輸入完備度與現場變因;因此易用性≠可靠性。

ChatGPT 能取代海事專家嗎?

不能。 在生死級任務中,LLM 頂多是「把問題格式化」的助手,不是決策者;結果需專家與專業工具複核。

Reddit 這案子代表AI很可靠嗎?

不代表。 故事之所以被看見,可能有倖存者偏差;失敗或悲劇案例不會同等曝光。

提示工程在高風險應用的角色是什麼?

門檻。 問法決定 AI 走向「安全顧問」還是「冷冰計算器」,必須在提問中明示安全與法律限制。

我們的觀點

在高風險議題,我們建議用「安全前置提示模板」:在每次提問前加入「用途限教育、拒絕非法、優先安全、要求風險清單與最壞情境估算」,並請模型列出不確定參數需要實測/專家確認項。

產出後以「三道驗證」收斂:

  1. LLM 自我檢查清單

  2. 專業計算工具覆核

  3. 人類專家審閱

此流程能把「LLM易用」與「專業精準」結合,避免把 AI 當成萬能。

為什麼要納入「語義與跨語言風險管理」?

多數討論聚焦技術與倫理,較少把「語詞差異」列為風險因子。實務上,一個名詞(如 autonomy)在不同語系的意義差異,可能讓「續航」與「油耗」被誤讀,進而導致錯誤決策。規模化部署時,應建立跨語言詞彙表關鍵名詞校對流程

FAQ

Q1:要讓AI幫我算航程與油耗,第一句該怎麼下?
A:先下安全前置用途限定,再提供完整參數請求顯示推理/呼叫計算器,並要求列出不確定因素最壞情境

Q2:LLM算出來接近實際值,就能放心照做嗎?
A:不行。海上 20 公里誤差都可能致命,需加上安全餘裕多源驗證

Q3:如果AI答案與專業工具不同,要信誰?
A:以專業工具與專家判讀為準;LLM 的角色是格式化與假設推演

Q4:故事裡「燃料不夠」一定是AI算錯?
A:不一定;也可能是遭追捕被迫丟棄備油等外部事件。所以要查核

Q5:我可以把逃生/非法問題包裝成計算題請AI解嗎?
A:不建議。這可能繞過安全機制並帶來實際風險與法律問題。

結論:一條能被複製的 AI 安全使用準則

  • 把LLM當助理,不是舵手:讓它把模糊語句轉成可算框架,但決策交給專業工具與專家。

  • 提問即風險控管:問法決定 AI 的角色;高風險場景要把倫理/法律/安全寫進提示,拒絕危險請求。

  • 場景變數 > 理論公式:海象、風、流、載重、拖帶等都會改變油耗。

  • 查核與偏誤意識:警惕倖存者偏差、釐清事件真相、注意跨語言語義。

我們主張「安全前置+三道驗證」的提問與產出流程,把易用的 LLM 與精準的專業工具整合起來,並把語義風險納入 SOP,這是競爭對手文章常忽略、但實務上能真的降低事故發生率的那一塊。